科学研究显示,人体肠道中存在着数百种细菌。可能让人意外的是,我们熟知的大肠杆菌在肠道里并非占据主导地位。不同人的肠道菌群组成,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饮食习惯的影响。

西方人的饮食以肉类为主,这类食物富含蛋白质和饱和脂肪,这使得西方人的肠道菌群中拟杆菌类细菌所占比例较高。而在传统农业社会,人们日常饮食里淀粉类食物占比较大,相应地,肠道菌群中普氏菌的数量更多。在科研领域,这些肠道菌群组成的差异被称作“肠型”。

饮食习惯改变对肠型的影响

有意思的是,当一个人的饮食习惯发生变化,比如收入增加或者移居到大城市,其“肠型”也会随之改变。就像长期食用传统食物、本应具有“普氏菌肠型”的农民,移居城市后,可能会食用更多的肉类和脂肪,进而逐步转化为“拟杆菌肠型”。不过,这种“肠型”的改变会给健康带来怎样的后果,目前我们还不清楚。

但科学家已经发现,饮食结构的变化确实会对肠道健康产生影响。拿结肠癌发病率来说,传统亚洲人的发病率比西方白人低很多。然而,美国亚裔群体的结肠癌发病率已经接近美国本土白人,现代亚洲大都市居民的结肠癌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很明显,这种发病率的差异不能用亚裔和欧裔的基因差异来解释,更合理的解释是这两个人群的饮食不同。随着亚裔人士逐渐接受西方高蛋白、高饱和脂肪的食物,他们的结肠癌发病率也同步上升了。在这个过程中,肠道菌群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肠道菌群对人体的多方面影响

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变化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会对人体产生诸多影响。它们不仅会影响身体对营养的摄取,还会作用于免疫系统的正常工作。肠道菌群出现缺陷,可能会让我们更容易过敏,也可能引发某些慢性炎症,甚至还有可能对人体的认知能力和行为产生影响。

现在市场上有不少益生菌营养品,它们宣称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好处,但这些功效并非都得到了科学证实。所以,深入研究肠道菌群对于改善人类健康、治疗疑难病症有着重要意义,了解最新的肠道菌群前沿研究,也能为普通人追求健康生活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