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是一种医疗急救措施和治疗手段,其意义在于为患者提供所需的血液成分或血液制品,以补充其体内缺乏的血液、血浆或其他重要成分,从而挽救生命或改善病情。然而,关于输血的知识,你真的了解多少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输血知识,探索那些关乎生命安全的细节吧!
1、大量失血:
当人体失血400ml以下,可以依靠人体的自身供血功能补充,没有什么危险。如果一次失血超过全血量的20%时,机体的代偿机能将不足以维持血压的正常水平,可引起机体活动障碍,此时就需要输血。
2、血液功能障碍:
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贫血等。
输血的种类有红细胞、血小板、血浆和冷沉淀四大类。
乙肝抗体、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等,了解患者是否有这些病毒感染。进行血型鉴定(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和交叉配血试验,确保所输血液与患者血型相符。
1、输血反应:包括急性输血相关性溶血、发热反应、过敏反应等。这些反应可能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需及时观察和处理。
2、传播性疾病:输血存在传播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梅毒等传染病的风险。尽管现代输血技术已经大大降低了这种风险,但仍需引起注意。
误区1:输近亲的血更好:直系亲属间互相输血容易导致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一旦发生,死亡率极高。
误区2:输新鲜血更好:血液中有许多病原体在血液保存过程中可以自然被灭活。只要是保存期内的血液,从传染疾病的风险上来说,保存期长的比新鲜的血液更为安全。
误区3:输全血更好:全血在4℃条件下保存,很多成分会失活,输全血会增加血液循环和心脏负荷,可能诱发心衰或急性肺水肿。
误区4:输血能补充营养:输血有很多风险,弊大于利。
输血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抢救生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输血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挽救生命,又具有一定程度的风险性,因此保障血液质量,保证输血安全是每个医护人员都要重视的事情。希望大家多了解输血的相关知识,和医护人员一起守护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