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牙(俗称“洗牙”)是维护口腔健康的重要手段,但许多人对它存在误解,甚至因此拒绝接受专业的牙齿清洁。这些误区不仅可能耽误口腔疾病的治疗,还会影响整体健康。以下是关于洁牙的常见误区及科学解释,帮助大家正确认识这项“牙齿大扫除”。

误区一 洁牙会损伤牙齿,让牙变薄?

真相:洁牙不会磨损牙釉质。

洁牙使用的是超声波洁牙机,通过高频振动震碎牙结石,而非直接“刮”牙。牙釉质是人体最坚硬的组织,正确操作下,专业洁牙不会对牙齿造成损伤。

误区二 洁牙会让牙缝变大、牙齿松动?

真相:牙缝变大和松动是牙周病的后果,而非洁牙导致。

长期堆积的牙结石会压迫牙龈、侵占牙齿间隙,同时掩盖牙龈萎缩的真相。洁牙后,牙结石被清除,原本被填塞的牙缝暴露,牙龈红肿消退,牙齿可能因失去结石的“支撑”而显得松动——但这恰恰说明牙周病已到中晚期,需及时治疗。

误区三 每天认真刷牙,不需要洁牙?

真相:刷牙无法替代洁牙。

即使使用电动牙刷、牙线和漱口水,也难以彻底清除牙龈沟、牙缝深处的牙菌斑和牙结石。这些区域是刷牙的“盲区”,日积月累会钙化成坚硬的牙结石,只有通过专业器械才能去除。

误区四 洁牙后牙齿敏感,说明洗坏了?

真相:敏感是牙齿“脱敏”的过渡期反应。

牙结石长期覆盖在牙根表面,如同给牙齿裹了一层“脏棉被”。洁牙后,牙根暴露于口腔环境中,可能对冷热刺激敏感。一般1-2周内,牙龈会重新适应,敏感症状逐渐消失。若持续敏感,可使用抗敏感牙膏或咨询医生。

误区五 洁牙的正确认知:预防胜于治疗

洁牙是口腔健康的“守门人”,能有效预防牙龈炎、牙周炎,甚至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风险。洁牙不是“牙齿变差”的凶手,而是“问题暴露”的镜子。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一部分,别让误区成为忽视它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