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寿命较长,针对人类的膳食干预实验需要数十年才能得出结论,增加了研究难度,科学家倾向于使用寿命较短的生物,如线虫和鼠类,来进行相关研究,这些实验动物为研究不同处理方式引起的生理和生化变化提供了宝贵数据,动物实验的结果并不能直接应用于人类,只能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在这项研究中,960只遗传背景各异、6个月大的雌性大鼠被随机分配到5个不同的实验组:1.常规自由进食组;2.其他时间自由进食但每周禁食1天组;3.每周连续禁食2天组;4.热量摄入减少20%组;5.热量摄入减少40%组。

对于减少食量的两组大鼠(第4组和第5组),它们在每周五会一次性获得三天的食物;在接下来的周六和周日,研究者会停止喂食,直到周一再次提供食物,大鼠在周五大量进食,在周日则不得不忍受饥饿,实际上相当于每周至少有一天的食量显著减少,形成了一种“少吃+轻断食”的模式。

这些大鼠并非科学家特意培育的肥胖模型鼠,而是处于正常生理状态的个体,从出生后的第6个月开始,这些大鼠将遵循所在小组的饮食模式直至生命结束。

研究者发现,在每周禁食一天的小组(第2组)中,大鼠的总体食物摄入量并没有减少,它们在禁食日未摄入的食物量在其他6天得到了补偿,对于那些连续禁食两天的大鼠,它们的总体食物摄入量减少了约10%,这可以被视为一种“节制饮食”的实践。

对于大鼠而言,轻断食和热量限制均能有效预防“中年发福”现象,从体重变化的角度来看,自由进食的大鼠在20个月时体重达到最高点,而到了30个月后体重开始下降,这一变化趋势与人类体重的变化规律相似:20多岁时体态轻盈,四五十岁时体重增加,进入老年后体重逐渐减轻。

相比之下,每周禁食(第2组和第3组)和热量摄入减少20%(第4组)的大鼠在20个月时(相当于人类的中年时期)体重同样达到峰值,但相较于自由进食的大鼠,它们的体重明显较轻,禁食两天和热量摄入减少20%的效果大致相当,类似于那些注意饮食节制、每餐只吃七八分饱的人,在中年时期体重增加不会太明显。

热量摄入减少40%的小组(第5组)情况有些不同,这些大鼠的体重持续下降,初期下降速度较快,后期逐渐减缓,从未出现体重峰值,这种情况可能类似于长期处于饥饿状态的人,他们的体重持续下降,从未有过体重增加的经历。

减少食量确实能够延长寿命,但并不是体重越轻的大鼠寿命越长,在寿命方面,该研究证实了热量限制对小鼠的寿命有积极影响,具体来说,热量摄入减少40%(第5组)的大鼠与自由进食(第1组)的大鼠相比,寿命中位数延长了9个月,而最高寿命延长了约1年,每周禁食(第2组和第3组)的大鼠的寿命中位数也增加了约2个月,但连续禁食两天的效果并没有比禁食一天的更好。

研究者发现,大鼠的寿命并非与其体重成反比,也不是体重越轻的个体生化指标越优秀,相反,那些食量减少但不至于过瘦的大鼠寿命最长,这表明,在食物匮乏的条件下,能够“节能”的大鼠可能活得更久;而那些在饥饿后脂肪和肌肉消耗较快的大鼠则可能较早死亡。

研究者还发现,即使同样是食量减少,不同遗传背景的大鼠寿命差异也很大,有些即使减少了食量,寿命也没有显著延长,这表明遗传因素对寿命的影响不容忽视,甚至可能超过饮食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中也存在类似现象,在贫困和饥饿的时代,“节能”型的人可能活得更好,但在食物充足、营养过剩的社会中,他们更容易患上肥胖和糖尿病,人类在几十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大多数时间都处于食物匮乏的状态,而仅仅几十年的食物充足期还不足以改变那些“节约”基因。